

电话:010-62796167
传真:010-62784655
E-mail:qcxbgs@tsinghua.edu.cn
1952年经过全国首次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各高校都扩大招生,当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低于高校计划招生需要,应届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校,大家关心的只是能进哪所高校、哪个院系的问题。建国初期,青年学生都热血沸腾,学好科学技术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建设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的思想激励着每一个人,清华大学自然成为投考高校的学生最向往之所。在五十年代最广为人知的工业技术就数机械,电机。而在机械门类中尤以汽车专业最吸引人。因此,当我们正式成为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汽车专业的学生时,所感到的荣幸和自豪真是难以言表。
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设始于1953年,以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为标志。我们是首届五年制的以产品设计开发和性能研究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汽车专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把自己看成是汽车业的成员,1955年我们是第一批进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生产实习的学生,1957年毕业后,大部分同学又成批地集中分配到几个主要的汽车工厂和研究所。可以说,我们是汽车科技队伍中搞产品设计开发的首批成建制的“正规军”。现在我们这一届同学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绝大部分已退休。几十年的历史表明,我们这一届同学不论是在工厂、研究机关、高校,还是在政府部门,都是名副其实的骨干。在纪念母校培养汽车工程人才78周年、汽车系成立30周年之际,系里向校友征文,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为《纪念文集》写稿。我自己的情况本来不值得着墨,所以只做个简单的回顾向母校汇报。我更想说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参与和见证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共同感受。
1957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设在北京的机械部汽车局汽车拖拉机研究所。不久,为方便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研究所的汽车和拖拉机两部分分开,汽车部分转移到长春,在邻近第一汽车厂的一片荒地上建设起新的长春汽车研究所。我在长春工作了近八年。1965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筹建重型军用汽车基地,作为技术骨干和所内近百人一起由长春奔赴四川宜宾,后来又迁到了四川大足(现重庆辖区)巴岳山下,从平整荒丘、喝稻田水干起,建起了四川汽车厂和重庆汽车研究所。在那里我工作了二十多年,期间于1983年起担任重庆汽研所总工程师。1988年中汽公司将我调到天津,担任新成立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一直工作到1998年。退休后我还为行业做了两件事情:一是1996-2001年作为编委会主任,组织编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基础性的图书《汽车工程手册》;二是2002-2009年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学报《汽车工程》的主编。这样,从毕业至今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了53年。
值得庆幸的是,我一生都在汽车行业,而且是在国家部委直属的两个汽车研究所和一个技术中心工作,并参与筹建了这三个研究单位。由于需要,从事过多方面的技术工作,担任过十多年的行政领导,也受上级委托参与或负责过多项行业服务工作。
在工作期间,我先后主持过五个车型的产品开发或技术引进工作(指由我负主要责任并至少已试制出样车的车型)。其中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并有重大社会效益的有三种:一是主持了红岩CQ261重型越野汽车(CQ260汽车的改型)的设计、试制、实验、定型、直至批量投产,该车型直到80年代仍是部队列装的重型越野牵引车的主力;二是作为特聘顾问指导了MAS-543特种车的测绘仿制;三是担任斯太尔重型汽车的引进及第一期国产化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后两种车型是我国重型车的主力,至今仍在生产。此外还主持研制成功了15.5-20新型宽断面越野轮胎,由轮胎厂试制,经实验定型后已经成为轮胎厂的正式产品,投放市场。
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我做了较多的软科学及行业标准、法规制定方面的工作。曾任汽车标准化委员会、汽车经济法研究会等行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过重庆、天津两地汽车工业发展规划研究、汽车工业技术创新规划研究。作为中国专家组长带队参加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多次国际会议。作为中国代表参加OICA(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的历次会议, 并在中国主持过OICA年会。
几十年间,虽然我一直是在汽车行业工作,但职务和工作方向变动很多,涉及的领域也很杂。汽车行业(包括工厂、科研单位)中的大部分领域我都涉及过。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不论什么时期,什么条件下,不论遇到什么挑战,我都能应对,并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这主要应该归功于我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我有幸毕业于南京著名的金陵中学。进入清华大学后,学校优异的成长环境,奋发进取的传统和高水平师长的言传身教更使我深深受益,打下了我一生事业和生活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清华大学”这块牌子一直伴随着我,既使我受益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这是我一直感谢母校的。
1952年我们入学时,中国的汽车产量为零。由于多种原因限制,此后约30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1986年全国汽车产量才37万多辆,城市中行驶的轿车大部分都是进口货。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汽车工业才摆脱各种束缚,借助国家的扶持和历史机遇迎来快速发展的辉煌。2009年底更以产量和销售量双双突破1300万辆的骄人业绩而荣登全球的首位,中国汽车业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无可替代的支柱产业。
汽车工业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过去近60年几代人的奋斗、辛苦和牺牲,其中也包括毕业于五十年代的我们这一代。我们一生中最有活力的时光是在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思想斗争和“文革”的社会动乱中,是在中国汽车工业缓慢踏步的三十年中渡过的。我们那些年的辛勤努力是为汽车工业打基础和聚集能量做贡献。改革开放后我们已过中年,仍然努力拼搏,与时俱进,带头或参加攻坚。虽然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没享受到汽车业繁荣所带来的回报,但我们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每当我们班同学在校庆聚会时,说起这些我们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自主开发汽车产品和创新汽车技术,使中国汽车工业能持续做大走强,是当今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衷心的希望也深信正在汽车行业奋斗和还在学校的学子们能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建功立业,无负于清华人和汽车人的光荣。
(冯超,汽车专业1957届毕业生,曾任重庆汽车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汽车工程》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