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职工
校友工作
您所在的位置: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九年清华人与事(王玉海)


我1996年9月从山东农村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000年毕业后直读本系博士研究生,2005年7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园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青春年少的九年!九年宝贵的时光,让我对这个美丽的校园深深依恋,我觉得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收获:养成了严谨学风,受到了人文关怀,确立了人生信条,凝成了清华情结。

1  养成了严谨学风

清华的基础教育一直很严格,给我们上基础课的老师都很有学问,课堂生动活泼,互动良好,使我们受益良多。我至今记得大一教我们高等数学的华苏老师、机械制图的许纪旻老师以及大学物理的陈信义老师。

华苏老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是华罗庚先生的女儿。

许纪旻老师一头白发,但笔挺的仔裤、雪白的衬衣,是学生眼里的“老帅哥”。许老师在布置16个小时才能画完的大作业时,还总是说“工作量不大”,因此,清华学堂和新水利馆的绘图教室是我大一时最常去的地方。我的眼镜度数也从高中的200度长到了300度。

陈信义老师的名言是“用最土的办法讲物理”,尽量少用数学公式,而是从物理的基本原理出发来讲物理。记得有一次在三教二段的阶梯教室,陈老师随手就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很正的圆,真是妙手天成,连陈老师自己都叉着腰仔细欣赏了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气氛非常融洽。

真正理解汽车是大四开始上专业课以后,最经典的两门课就是《汽车理论》和《发动机原理》。两位授课老师,夏群生教授和刘铮教授,讲课都非常投入,深入浅出,激情四射。刘铮老师讲课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图表随手而就,一堂课一气呵成,很少有停顿。他批改作业极其认真,有时候一道题上的评语与增删的话语比我们自己写的还多。他还参加我们班的主题班会,讲自己的求学经历,当年我们每次宁愿吃粉笔灰(那时没有多媒体,每节课的板书多达三五块黑板)也要争坐第一排的情形依然让人难以忘怀。

当然,给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导师宋健教授。在学术上,宋老师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在生活中,宋老师宽容和蔼、平易近人,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职业规划。我在宋老师指导下做毕业设计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半时间里,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宋老师搞研究工作强调面向生产、面向产业化,强调实验验证,这对我到工厂工作帮助极大。工作以后,我还经常拜访宋老师,或者打电话请教,宋老师对行业情况的熟稔、对技术发展的预测都继续指导我选择正确的方向。

2  受到了人文关怀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我从来不讳言自己是“贫困生”。我还曾经写过一篇《笑对贫穷》的小文章,“我从不自卑于衣衫破旧,从未汗颜于囊中羞涩,粗茶淡饭可造坚忍之躯,墨香书缘更可成鸿鹄之志”。清华也从未忘记贫寒学子,在本科四年里,我领了两年助学金,贷了三年助学贷款,后来在我被保送直读博研时宋老师替我还了贷款。是学校和老师的帮助让我顺利完成了学业,让我感受到温暖的人文关怀,这段经历我将终身铭记。

3  确立了人生信条

我个人的人生信条也在清华求学的九年中逐步明晰。我希望自己勤奋、真诚、敬业;既要脚踏实地,能苦干实干,又要勇于承担责任,追求卓越。

还记得郭谦学长(1987年本科毕业,89硕士)在我们刚入学时作了一场《谦谦君子 创业车城》的报告,讲述了他毕业后毅然携妻到一汽工作的过程,给我很大的震动。接下来的“我是中国汽车人”、“汽车人•中国心”等主题教育活动,使我逐步树立了献身民族汽车工业的决心。在我读博士期间,汽车工业还没有现在这样生机勃勃,汽车系毕业生选择的自由度很大,事业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金钱的吸引力,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离开了中国汽车工业。

但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这些踏入汽车一线企业的汽车人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汽车行业的魅力,我们在实现自己进入汽车行业的理想的同时,个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回报。今后汽车行业一定还会不断召唤更多的清华汽车学子加入到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洪流中去建功立业。

4  凝成了清华情结

每一个清华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母校情结,这是人之常情。我的清华情结的升华或许要追溯到九十周年校庆展览。那时,我作为校庆展览的讲解志愿者,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校史培训,并担任了很多天的校史讲解任务。倾注了感情的讲解总是能够打动人,我也成了小小的讲解明星。当时,校党委书记贺美英老师陪同北京市领导参观时的讲解员就是我。正是这次讲解,让我对清华的历史和爱国主义传统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美丽的校园,更加敬重博学善诱的老师,更加敬仰努力拼搏的前辈。

九年清华生活在生命中轻轻滑过,却在心底留下了温暖而长久的记忆。甚至连学号这些没有含义的数字串,仿佛都有了灵性,至今长留心间。欣逢系庆征文,谨在此遥祝汽车系越办越好,为我国的汽车工业输送更多人才。

(王玉海,汽车工程专业2000届毕业生,2005年获本校工学博士学位后到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工作至今,现任厂研发部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