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职工
校友工作
您所在的位置: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一位德高望重的汽车技术专家——怀念导师孟少农(刘经传)


孟少农是我国汽车行业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前辈,也是平易近人的导师。他为一汽的建设,为培养年轻力量呕心沥血的情景深深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1953年2月,我和陈善述、李松龄、丁敏华,汪声銮等八名同志被派往苏联斯大林汽车厂。我们原本是要去参加和学习一汽的工厂设计,后来由于工厂设计已接近完成,便转为一汽的第一批实习生。苏方考虑工具厂在一汽是第一个动工单位,将我们都安排到工具厂实习。孟老总作为中方代表来到苏联后,基于他的远见卓识,他认为汽车工厂建设中产品是龙头,苏方的产品图纸等技术文件将于1 954年初提交我厂,随之就要开展大量的翻译和消化吸收工作,没有熟悉产品技术文件及其管理方面的人是不行的,因此他坚持提出至少应有一名产品设计的实习生,并要求力学、数学基础好的一些同志投入产品设计实习。这样我就被孟老总确定改为第一个产品设计实习生。当时我对汽车知之甚少,对汽车发动机特性曲线都不明白。孟老总亲自为我讲授汽车发动机的特性,进行有关的启蒙教育。他还亲自帮助修订实习计划,审查实习内容,除学习设计技术外,还指定要学习产品设计文件的管理。1954年实习完毕回国时,苏联设计的产品技术文件和我同车到达长春车站。由于孟老总的正确指导,使我回厂后能传授苏联的文件管理情况和经验,帮助对图纸的理解和从事翻译工作,使当时设计处的产品设计文件工作能顺利地开展,在消化吸收苏联技术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段经历使我深深感受到孟老总对汽车工业有很深的造诣,在创建汽车工业中,首先抓产品这个龙头,重视引进产品的消化吸收,使一汽建设能够顺利进行,也使我亲身感受到孟老总在培养年轻技术力量上所下的功夫。

还有一件事同样使我难忘的,那就是十几年后1972年孟老总同我们一起到英国去进行汽车及零部件的考察。他的英语是很出色的,但在考察中,在翻译和发言方面他自己却退居“二线”,鼓励像我这样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志打头阵。当我们“顶不住”的时候,他在一旁稍加指点,以锻炼我们的英语听、讲能力。在他的帮助下,我的英语听、讲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这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到孟老总关怀和培养年轻一代的技术人员真是无微不至。

孟老总在一汽建设中,对产品开发工作是抓得很紧的。在他的指导下,产品设计处搞了不少技术储备,虽然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不到重视与支持,他还是坚持不懈。就是在他离开一汽以后,每次见到我总要对一汽的产品发展方向、换型产品的结构和水平等方面问长问短,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我们把产品工作搞上去。

记得在一汽解放牌CA-10投产伊始,孟老总就关心解放第二代产品的开发。他深知苏联吉斯150型汽车和国际先进汽车水平的差距,以及苏联车型的结构、性能不尽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他主张针对CA-10在总布置尺寸和总成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加以改进,用技术进步推动工厂的技术改造,使工厂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设计部门提出了解放第二代产品五吨CA-11的整车和各个部件的方案,但不够理想,就又在他的指导下提出了平头五吨CA-150型方案。CA-150型汽车设计完成后,试制出样车,也进行了试验,但由于得不到重视,工作无果而终。如果解放牌第二代产品的研制能按照孟老总当时的意愿一步一步开展下去,不断改进,坚持到底,直到投产的话,一汽也不至于在后来背上“三十年一贯制”的沉重包袱,造成产品上的被动局面。

l956年,一汽建成了卡车生产阵地,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根据当时一机部黄敬部长的指示,一汽还应向轿车领域迈进,孟老总又开始为结束我国不能制造轿车的历史而操劳。在他的关怀和参与下,参照国外样车形成了“东风”牌轿车的设计方案,经过全厂的努力,终于在l958年5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东风”轿车,并开到北京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赞扬,为我国汽车工业增添了光彩。“东风”轿车已开始投入生产准备,做了大量工作,可惜的是后来计划变了,“东风”轿车被打入了冷宫。直到现在,许多一汽的同志还为此感到惋惜。如果“东风”轿车坚持投产,后来几十年就不会出现我国汽车工业“轿车几乎空白”的局面,进口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充斥于我国市场了。

为了提高汽车产品的质量,改进产品的性能和开发新产品,十分需要建设专用的试车跑道。在当时一汽的领导中,孟老总最重视这项工作,记得在1956年,他亲自带领当时设计处主管试验的领导,在长春市周围选择场址,最后决定和批准了试车跑道的地点,并亲自审查设计方案,修改设计图纸。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中国第一条五公里长的试车跑道终于在1959年在一汽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也是我国此后20多年中唯一的试车跑道。虽然由于经验不足,这条跑道还存在一些缺点,但是也由于有了第一条跑道的经验,才有后来更高水平的海南试车场的建成。现在一汽、二汽和部队的汽车试验场已在相继兴建,每当我们议论汽车试验场的时候,都十分钦佩孟老总的远见卓识和奠基精神,也十分怀念孟老总为建设我国试车场所倾注的心血和功绩。

1958年一汽越野车投产,由于苏联原设计的吉尔-157有不少缺陷,投产后质量问题严重,特别是三桥的可靠性差、寿命短。孟老总坚持改进三桥的设计,并指导设计人员加快拿出方案。设计方案出来后,设计与工艺部门对方案争论不休,使方案难以确定。孟老总当机立断,拍板定案,使产品开发得以前进。此后越野车一直采用由他定案的新三桥,满足了国防与运输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军队建设的需要,国家确定由一汽开发CA-250型五吨军用越野车。孟老总组织设计人员调查使用要求,进行方案论证,亲自参与和审定整车和各个总成的设计结构和图纸,经常到图桌旁指导工作。孟老总对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更是关怀备至,亲自主持选定V型8缸结构,缸径定为120毫米。参阅国际有关资料和样品,选择了当时国际流行的M燃烧室。后来由于国家计划变更,五吨越野汽车的工作不再由一汽承担,移到别的厂进行,而8V 1 20型发动机项目被保留下来了。但这项工作进展十分困难,孟老总始终坚持并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设计完毕后,工艺有问题,孟老总亲自去解决。试制工作遇到阻碍,孟老总亲自当调度。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8V120的大调度员”。试验方案有疑议,孟老总又亲自到现场察看过问,帮助解决。8V120发动机终于在孟老总的关怀和努力下试制成功了,性能指标达到当时比较先进的设计要求,成为一汽的第一个汽车发动机产品储备。

孟老总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他为汽车工业的创建和发展而鞠躬尽瘁,他为坚持技术进步,开展产品开发工作而呕心沥血,他为培育年轻力量而热情关怀、亲临指导,以及他远见卓识又平易近人的形象,都深刻地留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孟老总求是、求实、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汽车工业的大发展而奋斗不息。

(刘经传,机械工程学系1952届毕业生,曾任一汽设计处处长、汽车研究所所长、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解放汽车联营公司总工程师等职。本文原发表于2005年10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孟少农纪念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