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职工
校友工作
您所在的位置: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动力源泉、精神家园(杜汇良)


还记得1993年,我从家乡来到北京,来到清华,人地两生。但是一到学校,就受到了热情的关照,系学生会一位三年级的同学用板车把我的行李从东大操场送到16号楼宿舍安顿,陆续接触到的各位汽车系的老师和同学也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让初来乍到的我对汽车系的第一感觉非常“温暖”。

光阴荏苒,与汽车系的结缘已经16个年头了。这期间,我从一名本科生到博士毕业,从一名学生到系里的教师,从班级的生活委员、团支书到系党委副书记,进而到学校党委学生部工作,“汽车系”的烙印始终伴随着自己成长之路,给自己以奋斗的不竭动力,也是支撑自己发展的精神港湾。

 1  汽33:优秀的班级,永远的家

我的录取通知书上面注明的专业是“内燃机”,班级是“内3”班,到学校之后发现汽车系的汽车和内燃机两个本科专业已经合二而一成为“汽车工程”专业了,我的班级代号也改为“汽33”。这是一个典型的清华工科班级。班里只有两个女生,而全年级三个班的女生总共只有8个,这在前后几届中竟然还是多的。

汽33是一个优秀的班级,曾囊括了“暑期社会实践组织金奖”、“特色团支部”、“甲级团支部”、“十佳团支部”、“优良学风班”等校内集体奖项,并在毕业时获得“优秀毕业班集体”光荣称号。班里出了系团委书记、两任系学生会主席、系科协主席、车协会长和校学生会主席等学生干部,在学生科技活动、创业活动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鲁军、童之磊等更成了学生创业的先锋。

汽33的优秀,是因为它是一个思想活跃而又善于协作和实干的团队,曾经主动组织“市场经济与清华人”、“我是中华汽车人”等活动,在“我是中华汽车人”大型图片展中,大家共同策划,搜集整理资料、制作展板,在学校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主题生活“今天我执政”则把学习理论知识和班级建设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主人翁的参与意识。

汽33的优秀,还因为它是一个充满友爱、团结互助的集体。班里一个同学摔伤了,大家轮流陪护;一个同学被盗了,大家积极捐款。辅导员李磊、董玉石和大家打成一片。直到现在,虽然毕业已经十几年了,每年我们都有一定频次的班级聚会,大家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困难,都在每个同学的关注视线内。我曾把汽33班比喻为“永存的精神家园”,这是我的真实内心感受,也是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魅力所在。

2  汽车人:充满挑战,敢为人先

清华校友中孟少农、胡亮等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拓者,陈清泰、马跃、安庆衡等一批汽车企业家,董扬、郭谦等已崭露头角的年轻汽车人,让我们这些初来汽车系的新汽车人对汽车行业充满了憧憬和激情。而面对上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在市场经济大潮和WTO冲击下怎样发展和未来如何的问题,大家又非常关心,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要抒发。于是,围绕着汽车行业和民族产业等话题,系里开展了大量与专业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我是中华汽车人”、“汽车魂•中国心”等,在全校范围内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系里的前后任党委书记孟嗣宗、卢青春对学生工作都非常重视,几任主管学生工作的系党委副书记李一兵、刘伟强、杨福源、黄开胜等也都非常积极地开展学生工作。在学校各领域的活动中,都活跃着汽车系学生的身影:如文艺社团里的黄开胜、王进展、刘涛雄等,团委、学生会的孙爱军、李向明、朱亦斌等。总之,老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努力,共同营造了汽车系积极向上、活跃争先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引导下,91级(1991年入学的)的张戎等同学挑头创办汽车爱好者协会,成为全校学生社团中的“明星协会”,吸引了大量外系同学参加,每年组织的汽车展示、汽车文化、试乘试驾等活动成了校园文化的焦点。1998年,全国第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红色网站”诞生了。在系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原本是汽车系一个班党课小组的理论学习主页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的一面旗帜。这样的一个网站出现在汽车系这个传统的工科院系,与汽车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责任感和大胆挑战、敢为人先的作风有必然的联系。

深受汽车人精神的影响,我参与学生工作的热情也高涨起来,大二时就参加系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全班同学齐动员,有的出主意,有的策划竞选稿,有的帮助做海报,大家的热情也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和莫大的自信,最后竟真的当选了,成为汽车系第一个在大二当选的系学生会主席,1997年又竞选成为校学生会主席。参与竞选给了我两大思想收获:团队协作的力量和敢于挑战的勇气。敢为人先,大胆尝试,不断地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这就是“汽车人”的集体精神。

3  汽车系:清华学生科技文体舞台上的活跃之星

汽车系具有很好的学生科技文体活动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进一步得到发扬,我本人也受益于此不断成长。我从1998年起在系里读研究生,期间先后担任一个年级的辅导员和系学生工作组组长。从2001年到2006年又担任系党委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找准新的工作突破点,进一步把系内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当时思考较多的问题。

2001年的全校马约翰杯运动会给了我非常大的刺激,偌大的东操场,只有寥寥几个汽车系的运动员,整体成绩在倒数几名,系学生会的体育部长急得直哭。我决定把这当作一个突破口,希望将体育工作发展成学生工作的一个龙头,带动整体工作进一步开展。我将这个想法向时任党委书记的卢青春老师汇报后,得到了他的支持和肯定。在后续工作中,我与当时的学生组长童毅、团委书记林成涛一起,提出了“以体育文化塑造人,以体育精神鼓舞人,以体育氛围培养人”口号,发动汽车系全员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来,人均一个马杯项目,去体会体育的精神。只要是有本系选手出现的赛场,场下就一定会有一支热情洋溢的拉拉队,所有辅导员也一起走上马杯的赛场,作为拉拉队为学生助威,造就了“赛场上下,都是选手”的火热场面。在全员动员及精心组织下,汽车系一个不足400人的小系,在基本没有体育特长生的情况下,依靠团队的合作,在2001~2006年间3次荣获马杯,还有1次获得亚军,1次第4名。骄人的战绩大大增强了全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此后,汽车系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传统一直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不断出新,捷报频传,连续多年取得全校前3名的好成绩,并于2006年第二次夺得“挑战杯”。车协连续多年被评为校“十佳协会”。红色网站由小到大,发展成为全国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的一面旗帜。汽车系还在全校率先设立了学生党建辅导员和学生网络辅导员。

在推进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汽车系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一个凝聚力强的集体,也锻炼了一大批有组织能力、有责任心的学生干部,进而影响了每一名同学形成奋斗进取的精神。

4  碰撞试验室――脚踏实地,勇攀高峰

从1997年做毕业设计开始,我就进入汽车碰撞试验室,至今我在这个集体中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刚到试验室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每次做试验,都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进行准备,大家把牵引用的橡皮绳、缓冲液压缸、隔离钢轨等搬出来,然后做车辆的预处理,布设数据采集设备。试验室里不论男女,每个人都很能吃苦,并以“拉橡皮绳的”自居。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试验室完成了号称“中国第一撞”的中国首次汽车碰撞试验,开发出碰撞试验数采分析系统,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机械部及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九五攻关优秀成果奖等科技奖励。

黄世霖教授是汽车碰撞试验室的开创人,也是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难得的是,他几乎每十年就带领课题组开辟一个科研的方向。他经常给大家说一些看起来简单而内涵却很丰富的话,比如选择科研方向要“趁需、虚而入”,做论文要做好“守堡垒”,处理事情要学会多个进程一起处理的“弹钢琴”,“学工的怎么能不解决工程问题?”等等。他近80岁高龄了还始终把探索新的学科方向当作自己的科研乐趣,给学生做报告,倡导“人生能有几回搏”,仍时不时想去足球球场练练手脚。他对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非常敏锐,有很强的拼搏、开拓意识和顽强的韧性、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2001年开始,我与黄世霖、张金换老师和碰撞试验室的师生一起,参与了“神舟”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冲击模拟计算和试验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十多项试验和计算任务,参加了近300次返回舱着陆冲击试验分析和大型综合空投试验,这对于落实宇航员抗冲击保护措施、确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优质、按时完成任务,大家经常以试验室为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着陆冲击试验中,更是吃住在现场,进行高强度的测试试验。我和王步康、马春生、梁锐曾经一起在酒泉基地试验,茫茫戈壁中条件非常艰苦,试验进度非常紧,平均三四天就要完成一次大的空投试验,在此期间要完成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装舱,起飞区状态设置和落区状态确认,数据的处理分析等,而这又要和整个试验进程相匹配。所以调试是没有白天黑夜的,并且秋季的高原戈壁对大家的身体也是一个考验。但大家没有半点怨言,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探索创新测试方法,完善测试程序,严格执行,圆满地完成测试任务,终于在我国首次完整获得了伞舱系统空投历程的姿态和力学参数,为相关计算和型号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我们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总装备部领导胡世祥、921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副总设计师周建平和袁家军、张柏楠、尚志等专家的充分肯定。顾秉林校长还专程到试验基地去慰问视察。从“神舟”3号开始,到“神舟”7号,试验室团队一直在参与相关工作。在参与过程中,我们也深深领悟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非常庆幸自己能够为祖国航天梦圆九天的伟业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5  汽车楼:梦绕魂牵,薪火相传

为了学校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的兴建,我们的系馆“汽车楼”被拆掉了。这所建成于1956年,居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更是一辈辈清华汽车人的“家”就这样变成了历史。

相信1956年后在校学习过的所有清华汽车系学生都会对汽车楼难以忘怀,也会记得与之相关的一节节专业课,和辛勤授课的各位教师。我对汽车类的专业课程,包括相关的机械大类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实习课程都非常喜欢,因此也对系里的老师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余志生老师、陆际清老师的师者风范,刘铮老师条理分明的内燃机原理,徐石安老师富于启发的汽车设计和设计实践,夏群生老师的严厉和连小珉老师的严谨……一代代汽车人在这幢汽车楼中传承着学术和兴业兴国之梦。

汽车楼拆了,它后院地坑边上的那棵大枣树也随着汽车楼的拆迁被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这也是黄世霖教授念念不忘,经常和我们念叨的一棵“精神枣树”。这棵枣树,平时没有人关心它的存在,没有人给它浇水施肥,时不时还要喝点汽油机油等修车的废液。但是它默默地坚忍不拔地生存生长着,每年秋天都能结出累累的硕果。这些果实会吸引人们来采摘,于是石头棍棒的打击就是家常便饭,树枝也会折断,但是它仍然没有怨言,第二年仍然开花,仍然结果,而且会更加茂盛。汽车楼拆掉后,它有一段时间孤零零地伫立在空旷的废墟中,后来被迁到了另外的一个地方,大的枝叉全部锯掉了,只保留了主干。但是它仍然没有一蹶不振,已经又生出了新枝。相信不久的春天,就又会有新的枣花傲然绽放了!汽车楼的枣树,也许就是清华汽车系坎坷发展的写照,清华汽车人孜孜奋斗的一种诠释!

发生在汽车系的事情很多,班级、同学、师长和学习、科研、社会工作等,都带给我很多收获。我常常想,汽车工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脱离团队合作的单打独斗是不存在的;汽车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只有以系统的思维,统筹各个方面的要求和制约达到一种平衡,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汽车是讲究实实在在的,任何不实事求是的花架子都经受不住坎坷道路的考验;汽车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任何创新的想法,只要敢于去付诸实践,都有可能变成现实。这些思想收获我认为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合作之精神,统筹之能力,务实之作风,实践之勇气”。

感谢汽车系,让我受益终生。祝愿汽车系不断发展,越来越好!

(杜汇良,汽车工程专业1998届毕业生,2004年本校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校党委学生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