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职工
招生就业
您所在的位置: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汇智造力量,铸国之重器——欢迎报考智能制造与装备大类

培养优势

车辆与运载学院始终坚持科教融合,促进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学,构建专业性强、特色鲜明、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健全的人格和体魄,能在国际学术界具有竞争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高水平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车辆与运载学院瞄准低碳化、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方向,面向国家目标、国际水准、国防需求,定位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本问题,遵循学科交叉、技术融合、行业跨界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支撑院系,中美清洁汽车联盟的中方主持单位,拥有清华大学第一个外派院——苏州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第一批跨学科研究交叉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此外还与丰田、日产、壳牌、一汽解放、滴滴出行等多个单位成立了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学院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交流

车辆与运载学院人才培养面向世界一流科技前沿,国际化程度高,技术交流频繁,设有完整的全英文授课研究生培养项目。学院与欧洲、北美、日本等十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渠道,并与世界众多知名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访学及实习机会。其中,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已连续20年硕士生联合培养,双方逾220名研究生获得双硕士学位。另外,每年有约10名博士生入选中国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前往世界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学术研究,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师队伍更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学术视野。与此同时,学院一直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坚持与国际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公司和研究机构及美国、欧盟等政府部门开展合作,进行人员互访、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校园生活

车辆与运载学院通过课外科技、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基于课堂、宿舍、校园、校友网络等共同建立的成长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成长的土壤与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多样化成长的自主性、自信心与开放性。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跨年级、跨专业、交叉学科的交流学习,促进学生对大学社区的融入和对校园生活的体验。

 

职业发展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9.5% 以上,车辆与交通领域重点单位和领航企业就业比例 80% 以上,博士生学术方向就业比例63%。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机械制造、能源动力、军工航天等国家发展支柱产业和重点科研院所、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多家国家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形成校友集群,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汇聚效果显著。

境外深造院校

车辆与运载学院结合青年教师人才后备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主要深造院校集中于 QS 排名前 50 名的大学。近年主要国境外深造院校如下:帝国理工学院、查尔姆斯理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主要就业单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重庆长安、上汽、北汽、一汽、广汽、中国华能、中海油等著名国有大型企业

华为、比亚迪、经纬恒润、理想、吉利、小米、百度等专业对口领域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

清华、北大、中科院、北理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政府社会公共管理部门以及中信等金融企业

知名校友

陈清泰,1957 级,全国政协原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名誉所长。

董扬,1977 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

袁宏明,1982 级,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超,1982 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祖似杰,1986 级,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

王进展,1989 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

方红卫,1984 级,陕西省西安市委书记。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10-62771760

电子邮箱:heailing@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