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职工
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研究生代表王翔宇在车辆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王翔宇,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6)和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排名7和13),曾任汽车系科协主席,汽车系科技辅导员、学生组副组长等,曾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两次国家奖学金、“一二九”辅导员等荣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毕业后在车辆学院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3W3A8202.jpg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王翔宇,导师是李亮教授,很荣幸能够代表博士毕业生发言。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读博士的经历,分享一点感悟。


我是大二的时候,在系里“因材施教”计划安排下,懵懵懂懂进入了李亮老师的课题组,由此接触到了汽车混合动力系统。这是新一代汽车的关键动力总成,也是我国汽车行业的“卡脖子”难题。初生牛犊不畏虎,我很兴奋地就选择了这个极具挑战的方向作为研究课题,科研生涯一开始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刚开始的几年中,研究进展缓慢,项目申请多次遇阻,技术方案反反复复,我也曾想过换个方向,做一些轻松、新颖的课题。但我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身为清华博士生,自己的科研生涯总得做点实际且有意义的东西。于是,这六年多以来、2000多个日夜,我始终坚持着这个方向,和老师、同学以及行业的同志们一起,不断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做的一些工作支撑了我国商用车混合动力技术的自主产业化,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在毕业之际,回头来看,能为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实现了我读博士的初心。


我是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非常幸运地从大四开始就担任小组长,当时我既要担忧自己作为最小的师弟,能否服众的问题,又要面对小组整体力量薄弱、研究进展缓慢的困境。导师曾用毛主席的战略来勉励我们,红军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最终发展壮大了起来,我们做科研也要有这种思想指导。于是,我主动规划小组的研究方向,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积极申请项目支持,分享自己的创新点,与大家一起研讨论文与专利的撰写。这些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努力地推动着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小组逐渐形成了思维碰撞、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成员也由最开始的5,6人发展到了十几人。去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小组研发的线控制动技术还成功的进行了成果转化,每一位组员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与归属感。


有人说读博士是一场精神与身体的双重马拉松,甚至Nature上都发表了“官方劝退”的论文,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自我挑战过程,目标简单而又纯粹。博士期间,我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研究热情,每天朝九晚十,每周6-7天,大胆尝试、细心验证,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遇到的问题。有一次,我在实验中发现控制器受到了电磁干扰,查遍资料,尝试了各种理论的屏蔽方案,电磁干扰却如同鬼魅一般始终存在。我深知虽然这种干扰暂时不影响使用,但在产品应用中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于是我主动请教了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企业的老工程师。在他们的建议下,我分模块地设计了多种屏蔽方案,并形成了上百种排列组合、反复测试,逐渐摸清了规律,经过一个月的夜以继日,终于彻底解决了难缠的电磁干扰问题。一流的科研不在乎形式,而在乎能否将研究做到极致,把技术做成产品。凭借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执著,把学术创新变成技术创新,最后变成有用的产品创新,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结束了一段难忘的求学生活,即将奔赴新的岗位并开始新的生活。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走向学科与行业的最前沿,坚守工匠精神,继续挑战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难题,为做强中国汽车工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与诸君共勉,希望我们携手前行,迎接祖国技术腾飞的美好未来!


最后,祝愿我们前程似锦,祝愿祖国繁荣昌盛!谢谢大家!